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7-08 09:52
□宋聚新
每年一到四五月份,漫天遍野的青草和野花葳蕤,點綴了大地,點亮了生活。讓我不由得憶起童年,想起母親。
小時候,正值物資匱乏的20世紀70年代,我家像大多數(shù)農村家庭一樣窮。為了補貼家用,夏季參加完生產隊集體勞動,別人中午都回家吃飯了,母親卻要忍著酷暑及蚊蟲叮咬,薅一簍子青草再回家吃飯。常常是她正懷抱著孩子喂奶吃飯時,村街心歪脖子槐樹下生產隊上工的鈴聲就響了,她趕緊把孩子交給奶奶,顧不上吃飯,拿起家什就匆匆出工了。
那時,田間、溝畔、河堤,到處都是馬齒莧、灰灰菜、狗尾巴草及叫不出名字的野草,只要肯吃苦肯出力,一個中午頭就能薅一簍子。我想,那時候母親干了一上午農活,再忍饑挨餓,頭頂烈日,冒著酷暑,還要遭受蚊蟲的叮咬,艱辛可想而知。
薅一簍子青草后,她的手掌、胳膊及雙腿上,一定沾滿了青草,露著皮膚的地方全是被蚊蟲叮咬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紅疙瘩,衣服被汗水濕透,渾身又疼又癢。但即使這樣,她依然不聲不響繼續(xù)咬著牙薅草。當沉重的一簍子青草壓在她身上,讓她不得不彎腰趔趄前行的時候,別人也許就在樹蔭下納涼,也許在家品嘗著美食,也許在悠閑地品茶聊天。
那時候,父親在外地教書,奶奶年紀大了,還有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,母親怎能不辛勤勞作?她把一簍簍的青草背回家,攤在自家院子里晾曬,一部分用來喂豬羊,一部分摻在飼料里讓雞鴨鵝啄食,一部分曬干了拉到集市上賣掉。一個夏季,干草就塞滿那間西屋,直到房頂;再也沒地方堆放了她就賣掉,騰出地方繼續(xù)堆放新曬的干草。那時候,我家庭院里總是彌漫著干草的清香味。
那些年,我家每年都要賣一頭大肥豬、五六只羊;至于雞鴨鵝蛋,奶奶幾乎是逢集必賣,一方藍布頭巾鋪在集市街道邊,放上幾十枚雞鴨鵝蛋就是一個攤位,買主來了砍砍價就成交。我家雖然窮,可是母親勤儉吃苦,持家有方,嫁過來沒幾年,就推倒了那個四面漏風漏雨的茅草屋,蓋起了土坯墻的瓦房,當時在全村可是首屈一指的。
我們姊妹們還靠母親賣干草的錢和養(yǎng)殖賺的錢完成了學業(yè)。我家可以說是“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”,街坊鄰居都夸母親勤勞能干。母親常說:人勤地不懶,土地能生金。還說:吃不窮穿不窮,規(guī)劃不周一世窮?,F(xiàn)在想起母親的話,再看看她的所作所為,覺得很有道理。
母親不僅會過日子,還盡己所能熱心幫助別人。記得當時姑姑得了糖尿病,母親聽說茅根草能治糖尿病,就抽空在田野里找茅根草,用鐵锨順著根挖,有的一根就有四五米長。母親曬干后郵寄給遠在內蒙古的姑姑,減輕了她的病痛。母親在薅草中也掌握了一些青草的特性和療效,土法活用,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。比如,有人劃破了手,母親就給人家送去馬齒莧,止血止痛;有村民被馬蜂蜇了,母親就給人家把皮膚里的毒刺拔出來,然后在紅腫部位涂上馬齒莧汁液,消腫止痛。母親說:別小看青草,有的當藥材很有效。
后來,生活條件好了,母親不用再薅草賣錢了,可是她對青草還是戀戀不舍。春天,她挎著籃子到田野里挖薺菜,擇好洗凈送給城里的孩子們;夏天,她把在田野里挖的馬齒莧分給我們,教給我們食用的方法,還把一些野菜曬干讓我們泡茶喝……當她聽說我常熬夜寫稿子,就時不時地搭車到城里給我送來蒲公英、枸杞芽,給我包水餃或涼拌,變著花樣吃,并再三叮囑我要少熬夜。母親已年逾古稀,依然如此牽掛著我,讓我深感慚愧,決心要努力工作,同時照顧好自己,讓老人家省心放心。
母親,有著青草的品格,既普通、善良又堅韌不拔。每當看到田野里那些不起眼的青青小草,我心里就會涌起一股暖流。